English

一个理想主义者眼中的家庭教育

2000-12-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流水 我有话说

1999年,王东华80万字的教育学专著《发现母亲》推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时间“母教问题”、“母亲危机”等名词纷纷见诸报章杂志。《发现母亲》让读者认识了王东华关于教育问题的独特观点。但此后,这位1993深圳(中国)优秀文稿竞价首部著作成交者,这位相隔6年再次成为中国书界及公众瞩目的传奇人物的民间学者又一次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了。一年后笔者在北京看到王东华时,他捧出了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9位中国杰出父母的成功经验》。

《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某种程度上可看作《发现母亲》的延续,其关注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家庭教育,但与后者着重理论阐述不同,《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的内容以实际案例为主。书中收集了9位“杰出父母”关于教子经验的自述文字:被病魔折磨的母亲苏杭是如何以坚强的母爱培养了一个学业有成。心灵美丽的优秀孩子的;一个曾经痛苦不堪的聋儿家长是如何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全国第一个聋人大学生的;一个摆过地摊、开过小餐馆。后来成为一名普通商人的父亲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智力超群的神童的……每一个故事都感人肺腑、发人深省。王东华告诉笔者,他把这本书作为《发现母亲》的普及本,并希望它有更多的读者,产生更大的影响。

虽然《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只是汇编他人的文章,但无可否认的是,全书依然显现出“王东华风格”的深刻烙印。特别是,与《新大学人》、《发现母亲》一脉相承,书中洋溢着一股理想主义的气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足鼎立中,王东华特别强调前者的重要性,他认为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而孩子的素质“更多地出自家庭而不是学校”。王东华在书中宣称,“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只要你善于学习,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化程度都可以培养出好孩子”,显现出对于家庭教育非同一般的高期望值。这种“王东华风格”也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一个问题是他也许夸大了家庭教育的地位,他所推崇的那些父母其实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教育专家,并且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巨量的心血和时间,而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做到这点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把教育的职责分摊到每一位父母头上,而不是交给产业化的学校教育,其效率想必不会很高。另外,王东华提倡培养神童、大人物的教育目标,也许过于理想主义,笔者倒是认为,培养健全的人其实才是教育中最值得强调的目标。

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一方面,它为我们提供了家庭素质教育可资借鉴的蓝本,但也许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教育的目标何在?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